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强化执法保障效能,8月20日,济南市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执法保障专题会议。会议通报了当前垃圾分类执法工作进展,剖析现存问题,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要求以更严执法、更实举措推动垃圾分类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会议由济南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董庆哲主持。济南市城市管理局二级巡视员黄爱民,市城管局一级调研员,市城管执法支队党委副书记、副支队长马宗辉参加会议。
执法成效显著,但问题仍存
会议通报了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执法工作情况。自《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城管系统构建起覆盖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链条的执法法规体系,累计开展“百日整治”“双月整治”等专项行动,查处混投混放、混收混运等案件1012件,罚没金额14.71万元,约谈物业服务企业2058家,形成一定执法震慑。从处罚对象上看,对企业的处罚主要涉及未按照相关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未保持收集容器完好和整洁;出现破旧、污损或者数量不足时未及时维修、更换、清洗或者补设;未按照规定要求分类收集、存放生活垃圾等几种违法行为。对个人的处罚主要涉及未在指定的地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生活垃圾;擅自从事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等违法行为。
市中区、长清区、莱芜区和起步区依次结合垃圾分类执法情况进行发言。
会议同时指出当前执法的问题:一是系统协同不足:环卫作业与执法队伍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违规线索转化效率低;二是物业企业责任弱化:部分物业未履行宣传、监督职责,甚至因压缩成本导致分类设施形同虚设;三是监督成效待提升:厨余垃圾分出量不足,小型餐饮单位成管理盲区,居民“分了也白分”的负面认知亟待扭转。
精准施策,聚焦三大关键环节
会议明确下一阶段将围绕“源头管控、执法力度、协同联动”三大方向发力:
一是强化源头管控,压实责任链条。将物业小区厨余垃圾分类作为执法重点,对未履行管理职责的物业企业依法处罚并通报住建部门,与其信用评价挂钩;严管小型餐饮单位收运环节,梳理餐厨垃圾BOT协议,明确收运主体,提升厨余垃圾分出量;紧盯700个示范小区,常态化检查分类设施配备、投放准确度及收运执行情况。
二是提升执法效能,兼顾温度与力度。配强基层执法力量,探索配备专职执法人员;推行“服务型执法”,变被动查处为主动指导,建立“执法建议书”制度,帮助社区、物业改进管理;对初次轻微违法以教育为主,对屡教不改者顶格处罚,维护法律权威。
三是深化协同联动,构建共治格局。打通环卫与执法部门信息壁垒,实现问题线索即时推送、整改反馈闭环管理;融入基层治理网格,发动网格员、志愿者参与日常巡查与劝导,建立执法中队与社区、物业联勤共治机制。
强化督导,确保落地见效
会议指出,垃圾分类执法是推动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是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落实。
会议要求,各级城管部门需压实领导责任,制定专项攻坚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市城管局将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加强督导,对敷衍塞责者严肃追责。同时,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曝光典型案例,营造“执法促习惯养成”的社会氛围。市城管局负责人强调:“垃圾分类执法是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需以‘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通过执法保障推动习惯养成,为建设美丽泉城、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贡献城管力量!”
市城管局办公室、生活废弃物管理处、执法指导处、执法审理处、执法监督处、社会动员处主要负责同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分管负责同志及相关负责同志;市智慧城管服务中心分管负责同志,垃圾分类指导部主要负责同志;各区县(功能区)城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执法工作分管负责同志及生活垃圾分类负责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