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垃圾分类
解码济南垃圾分类法治进阶与民生答卷
发布日期:2025-04-30 浏览次数: 字体:【

4月24日,由“理响泉城”理论平台主办的“解码济南垃圾分类法治进阶与民生答卷”专题活动在济南起步区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正值《山东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三周年、《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四周年之际,旨在解码济南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到“新日常”的实践路径。活动邀请了省市相关部门领导、专家、代表,并围绕主题展开问答、讨论,现将发言进行摘登。

多项工作为全省提供了“济南模板”

王 强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局局长

作为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先行示范区,近年来,济南市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为全省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南模板”。

一是在制度建设层面,率先构建“法规、标准、政策”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以法治为纲筑牢管理根基。其出台的《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及配套体系,既保障了法律刚性约束,又预留了因地制宜的实施空间。与此同时,创新推出的“有害垃圾宣传收集周”“小区垃圾分类分级管理”等工作机制,既强化了公众参与,又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垃圾分类工作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是在资源利用化领域,依托智能回收箱、“蓝帐篷”定时定点回收、线上预约平台与分拣中心,打造完整回收链条。通过培育示范企业与产业园,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形成的产业链条,不仅实现90%的资源化利用率,更带动再生资源产业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点。这种“前端倒逼后端升级”的发展模式,为破解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困局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持续保持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优异成绩,为全省垃圾资源化利用探索出高效路径。

三是在全民参与机制上,通过“党建引领+社区自治+智慧赋能”协同机制,实现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有机统一,积极推动“泉心全力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品牌,有效激发了全民行动热情。这种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考核的创新举措,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上述济南经验为全国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三个维度的重要启示:在制度供给层面,展示了如何通过地方立法构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框架;在技术应用层面,证明了智能设备与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价值;在社会动员层面,创新了党建引领与群众参与的结合方式。这些突破性实践,既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模板、可借鉴的技术路径和可推广的治理模式,也为全国垃圾分类工作贡献了富有山东特色的解决方案。

济南实践极具参考价值

孙大朋 山东省城建设计院市政分院院长、省环卫协会垃圾分类工委会主任

从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宏观视角来看,济南在垃圾分类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一是法治引领,制度保障。当前,垃圾分类已成为全国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各地虽积极推进,但在制度建设上参差不齐。济南市以《山东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为基石,持续深化制度创新,在省内乃至国内率先构建起一套覆盖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流程的标准规范体系。这不仅让垃圾分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让政府部门的管理执法更具权威性和规范性,为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全链条治理,实现资源再生。济南市提出的“前中末”三端闭环体系,是垃圾分类全链条治理的生动实践。前端,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宣传引导,培养市民垃圾分类习惯,居民、志愿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积极踊跃参与宣传活动;中端,建立科学合理的转运体系,确保各类垃圾能够及时、高效地运输,起步区建设了省内乃至国内先进的综合转运中心,具有非常好的示范意义;末端,光大、济能、绿动等国内龙头焚烧企业,焚烧工艺成熟、运行管理水平高,他们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这种全链条治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效率和质量,更实现了可回收物的再生和资源循环利用。

三是科技赋能,提升分类管理水平。济南市城管局通过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大大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实现了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

四是全民参与,凝聚强大社会合力。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济南市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分类宣传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气氛热烈、喜闻乐见,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动员活动,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无论是志愿者团队的积极行动,还是社区居民的自觉践行,都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济南已经构建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

黄爱民 济南市城市管理局二级巡视员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进程中,济南市聚焦垃圾分类前端混投、中端混运、末端混处等关键问题,系统构建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前端优化:以优化投放布局为抓手,大力实施“撤桶并点”工作。将原有的2.3万个分散桶点整合为1.7万个集中投放点,并为投放点配备2100余名督桶员开展桶边分类指导。同时,持续推进投放设施升级改造,67%以上的投放点已升级为亭房结构,有效提升了垃圾分类投放质效,改善了社区环境面貌。

中端规范:严格落实“四色专车”收运制度,全面规范垃圾收运流程。全市共配置6300余辆分类收运车,改造145座转运站,科学规划运行428条专线(含“音乐专线”覆盖85%餐饮单位)。其中,厨余垃圾日均收运量达1400吨,较“十三五”末增长2.5倍。

末端升级:加快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升级。目前,全市已建成9座末端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达1.11万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从根本上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发展,创新构建“蓝帐篷”回收模式,投放1500台智能回收设备,城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突破40%。通过“宣教+志愿+考核”工作机制,实现垃圾分类知识市民知晓率达98%,累计开展志愿活动5万场次,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法治护航,推动垃圾分类落地见效

高 峰 济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党委委员、副支队长、一级调研员

今年以来,市城管执法支队围绕垃圾分类工作目标,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教体系,创新开展垃圾分类“七进”活动,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商场、进公园、进工地,实现普法宣传全覆盖。在线上,依托“城管e普法”平台,持续输出普法内容,截至3月底,已推出887期,累计受众超400万人次。在线下,执法宣教工作扎实推进,仅该支队便实现20万人次的普法宣传覆盖,有效提升市民及单位对垃圾分类法规知识的认知水平。

在执法保障层面,市城管执法支队充分发挥牵头作用,连续三年科学制定城管执法保障工作计划与生活垃圾分类执法保障工作方案。通过组织百日整治、双月整治专项行动,创新实施垃圾分类执法保障差异化全域考评机制,压实责任单位管理职责,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数据显示,在支队的有力推动下,我市垃圾分类成效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推动垃圾分类共建共享

    郝宝永 济南市城市管理局生活废弃物管理处处长

济南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精神,构建三维体系,以宣教动员、技术指导、志愿服务为着力点,开创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新格局。

一是全域宣教浸润人心。着力打造“泉城济南垃圾分类”新媒体矩阵,累计发布专题短片、科普视频超百部,吸引17万粉丝关注。同时,构建“教育+研学+基地”立体教育体系,编制专业分类教材,精心规划15条研学路线,打造53处沉浸式宣教基地,有力推动分类知识进校园、进社区。通过持续努力,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从30%跃升至98%,实现了宣教工作的显著突破。

二是技术指导提质增效。建立“四查联动”机制,涵盖市级抽查、部门联查、区县互查、第三方巡查,确保监督管理无死角。开展市级示范、区县专题、街道实操三级培训,覆盖12万人次,考核通过率达92%。此外,通过百日整治、物业小区标准化提升等专项行动,以执法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破解垃圾分类治理难题。

三是志愿服务凝聚合力。建成“1+15+N”三级志愿服务体系,整合197处服务阵地,打造“泉”心全力特色品牌,组建大学生、讲师团等专业队伍。累计组织1.4万场次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时长高达34.2万小时。同时,创新探索积分奖励机制,将志愿服务时长与公共服务权益挂钩,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可持续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