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由“理响泉城”理论平台主办的“解码济南垃圾分类的法治进阶与民生答卷”专题活动在济南起步区举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局局长王强,市城管局二级巡视员黄爱民,起步区综合执法部部长孟克非,山东省城建设计院市政分院院长、省环卫协会垃圾分类工委会主任孙大朋,山东省环卫协会垃圾分类工委会秘书长孟庆晖,济南市城市管理局生活废弃物管理处处长郝宝永,市城管执法支队党委委员、副支队长、一级调研员高峰,济南市智慧城管服务中心垃圾分类指导部部长王伟利,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济南市人大代表房泽秋,济南市政协第十五届委员、九三学社社员、轨道交通集团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王建涛,市民代表、城管监督员吴松林,“泉”心全力垃圾分类志愿者代表官杨杨,起步区大桥街道居民代表陈玉国,济南日报理响泉城事业部副部长肖明君,起步区综合执法部副部长郭强,起步区综合执法部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钱奇隆参加活动。
理论引领,共筑垃圾分类新格局
据介绍,“理响泉城”作为济南市理论服务标杆平台,自2020年成立以来,构建了“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理论转化”四位一体新格局。此次活动正值《山东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三周年、《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即将实施四周年之际,旨在解码济南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到“新日常”的实践路径。
全流程展示,见证垃圾分类“济南模式”
活动全面展示了济南市垃圾分类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涵盖前端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置等环节。随后,黄爱民介绍了全市垃圾分类工作进展。他表示,济南构建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推进绿色发展,聚焦前端混投、中端混运、末端混处问题,系统推进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前端优化实施“撤桶并点”,中端规范落实“四色专车”收运,末端升级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1.11万吨/日,原生垃圾实现“零”填埋。
法治护航,推动垃圾分类落地见效
在热点问答环节,高峰介绍,市城管执法支队深入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商场、进公园、进工地等线下“七进”活动,创新“城管e普法”平台,进行线上普法宣传,向市民和单位普及垃圾分类法规知识;同时,支队牵头全市垃圾分类执法保障工作,开展了百日整治和双月整治专项行动,实施垃圾分类执法保障差异化全域考评,督促责任单位落实管理责任。
全民参与,共育绿色生活新风尚
针对“垃圾分类习惯养成”问题,郝宝永介绍,济南构建三维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共建共享;以宣教动员、技术指导、志愿服务为抓手,形成全民参与新格局。
专家把脉,省级指导助力高质量发展
孙大朋建议,济南应进一步强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深化垃圾分类与循环经济融合。
王强评价济南垃圾分类工作时表示,济南市多项工作为全省提供了济南模板。一是率先构建“法规、标准、政策”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创新推出“有害垃圾宣传收集周”“小区垃圾分类分级管理”等工作机制,垃圾分类工作制度体系健全。二是依托智能回收箱、“蓝帐篷”定时定点回收、线上预约平台与分拣中心,培育示范企业与产业园,推动“两网融合”体系化建设,生活垃圾持续“零填埋”。三是通过“党建引领+社区自治+智慧赋能”,积极推动“泉心全力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品牌,有效激发了全民行动热情。
多方共治,共绘美丽泉城新画卷
在互动环节,房泽秋、王建涛等围绕“三端闭环体系”“前端分类后端混运”等热点提问。郝宝永回应表示,为了进一步增强前中末三端闭环管理,根据四类垃圾的特点形成完整有效的处置流程,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影响,最大程度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同时,济南市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异地处置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由生活垃圾输出区按照标准缴纳环境改善资金,专项用于垃圾处置设施所在地的环境美化、配套设施建设和维护等,有力地促进了输出区“控增量、促减量”,大大降低了输入区环卫设施的“邻避效应”。
吴松林、陈玉国就投放时间、桶点布局等民生关切问题建言献策。官杨杨说:“加入志愿队伍以来,我们走进社区挨家挨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耐心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和投放规则,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学会了如何用更有效的沟通方式让群众接受垃圾分类工作理念,也深刻体会到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易与重要性。”肖明君总结道:“垃圾分类是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市民同频共振,方能奏响绿色发展最强音。”
此次活动展现了济南垃圾分类的法治化成果与民生温度。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济南市将继续以法治为纲、以民生为本,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全民自觉行动,为建设美丽泉城、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力量。